當前普洱茶雖然獨霸各大茶類,但面臨產品同質化、宣傳不規(guī)范、渠道單一等問題。茶市場過度依賴概念炒作,資本投入失效,雖然云茶產值破千億,但市場意識依然“原生態(tài)”。首先,談價格趨勢。
2023年和2024年連續(xù)干旱,導致茶葉產量減少,但品質較好,2024年價格下滑,尤其是產量大的一線名山頭。2024年春季干旱導致產量減少約,供應減少推高價格,二春之后,茶葉大面積萌發(fā),導致頭春二春集體狂跌,狂跌之下無人敢收購茶葉,直至秋茶市場信心逐步恢復,反而迎來“小陽秋”。從現(xiàn)在的情況看,勐海片區(qū)一線名山價格虛高,將大幅度下跌,而易武一線名山由于產量特別稀少,不受影響,預計產量大的二線名山將會下跌。鄰近版納的某茶山,古樹混采秋茶價格跌到驚人的十分之一,縮水
90%,春茶不明。???總體而言,產量大價格高的名山,基本都會降價
70%。產量小的微小名山,求購者多過產量,反而價格穩(wěn)定。????????其次,原料成本。云南茶農人口占比從之前每兩個人靠茶葉吃飯,到現(xiàn)在是每
9個人靠茶葉吃飯,占比下降很多,實際上茶農人口依然有 600 萬之巨。如果茶葉蕭條,茶農人口再次減少一半,也就 300
萬茶農人口,人工投入減少,供給就會減少,成本均價反而平攤更高。壩子茶的成本在人工、農藥、催費素等等,山頭茶的成本則主要集中在采工成本,近十年來的價格差不多
120-200元/天,根據茶樹采摘難易度決定采工成本,全省的情況都差不多??傮w來講,茶農人口如果大面積減少,要么棄采,要么成本反而上升。加工質量方面,茶山初制,已經很成熟,各個茶區(qū)相對比較統(tǒng)一,要么按照自己的工藝,要么根據客戶需求。???????市場需求方面,有人講新式茶飲催生茶客年輕化,牛頭不對馬嘴,葉茶是葉茶,奶茶是奶茶,完全是兩碼事。茶文化逐漸多樣化,才是真正吸引消費者年輕化的,尤其是通過茶會,雅集,茶葉培訓,茶藝培訓等等方式,吸引了眾多的年輕人,我估計現(xiàn)在茶葉消費的年齡層次已經下沉到
26
歲左右。資金流向方面,疫情三年,中小茶企現(xiàn)金流基本斷裂,現(xiàn)在全國都在出現(xiàn)實體茶店轉讓潮,雖然銀行資金有放松的跡象,然而,中小茶企,茶商很難拿到,也就無法促進原料收購。尤其是規(guī)模性茶企,基本靠全國各地的批發(fā)商,大部分茶企現(xiàn)在都已經陷入現(xiàn)金流斷檔的絕境。資金當前更多流向電商渠道。銷售渠道方面,我雖然認為實體是茶葉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渠道,然而,在電商可以解決銷售,實體店被金融茶擠占資金,老茶騙子賺走利潤的情形下,又如何突破重圍?線上的電商和直播,依然值得大家重視,即使是傳統(tǒng)電商。普洱茶產業(yè),古樹茶、茶旅融合等概念炒得火熱,但掀開這塊華麗蓋頭,三大病灶正撕扯著產業(yè)的根基。
一、產能狂奔,渠道萎縮????2024年全產業(yè)鏈產值中,庫存積壓比報表更觸目驚心。茶商們還在樂此不疲地“玩預定”“炒山頭”,可老班章下了山就不再是老班章的魔咒,恰是市場信任崩盤的縮影。更荒唐的是,前幾年的小某茶事件,引發(fā)點即為普洱茶代工企業(yè)連湯色渾濁的劣質茶都敢包裝成高端貨。
市場雖然有極度的生態(tài)茶需求,整個產能的絕大部分是臺地茶,又何談安全。表面上,實體渠道品牌經銷商積壓嚴重是受金融茶增值誘惑,根子其實在茶品安全上。四星鳳凰寨普洱茶青餅|
吳疆親鑒:舌尖上的「絲綢王朝」——厚度如綢,細膩如詩,一口飲盡山河歲月二、文化空心危機????茶文化論壇開得一場比一場熱鬧,“自然性、精神性、哲學性”等術語漫天飛,吳覺農未竟的茶業(yè)復興事業(yè),如今被簡化為大師站臺、青柑混搭的營銷噱頭。三、政策熱,執(zhí)行冷公文里“綠色化、標準化、品牌化”的戰(zhàn)略鋪滿紙面,可到云南茶區(qū)轉轉,除開熱門的山頭茶產區(qū),真實產能大的臺地茶區(qū),農藥,激素,草甘膦,照打不誤,占產業(yè)
97%產量的茶葉是如此,何談綠色化,標準化?
破局關鍵:
銷售場景變化,茶山仍然是銷售重地:銷售區(qū)域的變化,十年來都以茶山為重心,春茶的銷售基本占到全年的
60%以上比重,而且都是在茶山就已經完成,很多人知道此事實,然而,并不清楚內在成因,只是被動上茶山。從消費心理,物流交通條件,場景銷售而言,茶山依然是重中之重,早已替代全國各地的批發(fā)市場。某種意義上,銷售場景的大變化也是渠道變化之一。
?
拿回自己專屬的文化話語權:很多茶商并不清楚茶文化是怎么造出來的,有什么作用。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出發(fā)點,老茶的,山頭的,目的都是為自己服務,而不是為你服務。比方做老茶的,一定講臺地茶內含物質高,不講必打農藥的原因,一定講號級印級,干倉濕倉,這些市場無法證偽的離奇故事,否則,如何實現(xiàn)最低上千倍以上的利潤?絕大多數(shù)茶商也喜歡傳播這些故事,這些故事與你有關嗎?也有的茶商,喜歡跟風去追捧一線大名山。其實,這算一種局,所有名山的概念都是莊家制造的,最后,能結大瓜的,只有莊家。
監(jiān)管動真格:檢驗檢疫標準要向國際看齊,別讓“生態(tài)茶園”淪為自嗨的口號。
來源:吳疆說普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