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的魅力,在于進入這個行業(yè),一旦傾心,便是一生。
然而,學茶的路上,若沒有專業(yè)系統(tǒng)化的學習,自己學習的路上,跟喝茶一樣,有坑。
-01-茶,一不小心就入坑
茶,喝多了,自然能找到喝茶的感覺,形成自己的品鑒體系。
但是,學茶,剛開始時,價值觀如同一張白紙,描繪成什么顏色,全靠帶你入門的人。
一旦價值觀形成,要想茶葉價值觀重塑,簡直太難。
2019年,畢業(yè)入茶行業(yè)的時候,對茶毫無概念。
那時候,也沒喝過什么好茶,整個端著高腳杯逛酒會,偶爾小酌一杯名莊,以為葡萄酒就是天下第一飲料。
一次偶然的機會,喝到鈞翔號的冰島老寨,那時候猛地發(fā)現(xiàn),普洱茶跟葡萄酒一樣,好的東西、品質是相通的:
都有令人著迷的天然香,品飲的時候,都能給口腔帶來很強的愉悅感,喝下去之后,回味綿綿,心情舒暢。
而普洱茶與葡萄酒不同的地方在于:
哪怕高端如拉菲,2瓶下肚,還是會上頭的。但茶不一樣,同樣尋找口腔和精神的愉悅,茶想喝多少,就喝多少。
從此,一不小心就愛上了茶。自然喜歡,便會主動學習。
-02-茶老板的江湖氣質
自己學茶,斷斷續(xù)續(xù)地從網(wǎng)絡尋找知識,碎片化地了解普洱茶。
然而,要想深入了解普洱茶,還得找個老師帶著。聽茶圈前輩科普普洱茶知識,一天從早到晚試不同產(chǎn)區(qū)的茶葉。
學久了之后,發(fā)現(xiàn)茶老板的有干貨,卻沒有體系。全靠自己積累起來的江湖經(jīng)驗,三板斧自成一派,把自己繞得云里霧里。
比如,想了解普洱茶為什么能越陳越香。
問茶老板什么叫越陳越香,茶老板張口就來,越陳越香就是越放越好喝,越陳越貴能升值嘛。
又問茶老板什么樣的茶能夠越陳越香,得到的答復幾乎是:我做的茶就能越陳越香。你只要按我的標準來,就能越陳越香。
找不到答案,只能從跟普洱茶一樣能越陳越香的東西里找答案,比如,紅酒、雪茄。尋找他們相通的地方。
當時想,2013年的瑪歌品質太差,是雨水的問題,2005年的拉菲為何又好?放在茶葉身上,生態(tài)風土和天氣決定原料的好壞。
茶葉的品質,離不開制茶工藝,正如同釀酒師的水準。那么,什么樣的工藝能越陳越香?普洱茶大工藝之下,說到細節(jié)處,萎凋到什么程度,殺青到什么程度,每個制茶的都覺得、自己的工藝是生茶工藝的典范。
紅酒后期倉儲有很大影響,再好的酒,不注重倉儲,也會變成一瓶老陳醋。普洱茶也一樣,倉儲也是重中之重。
一邊學習,一邊總結的過程,既執(zhí)著于其中,又因為進步太慢,想扇自己兩個嘴巴。
學茶的過程,看茶葉江湖的過程,簡直是痛并快樂著。
-03-學茶,理論支撐
茶葉是個江湖,混跡江湖,少不了理論的支撐。
學茶,進不了茶學教室,就只能看茶葉大家的書籍著作了。
茶行業(yè),好書非常多,一本書的好壞在于,看書的過程,作者能引發(fā)讀者多深的思考。
看很多茶圈前輩寫的書,也許因為某一個句話,某一個茶界歷史知識,引發(fā)了對茶產(chǎn)業(yè)的思考。
于是,開瓶名莊,小酌一杯,順手寫一篇文。這個過程,非常享受。
一直以來,都在尋找經(jīng)典的茶書。
前不久,遇到一本個人以為真正的經(jīng)典書籍——《云茶大典》,那種感覺,就像在舊書市場找到商務印書館的絕版書籍一樣。
云南茶行業(yè)專家學者前輩研究成果薈萃而成,可以稱之為云南茶葉百科全書的巨作。有知識,有專業(yè),有歷史……
喜歡茶,終于遇到打動自己的經(jīng)典茶書。當時就決定,專門做一個合集,一邊讀書,一邊把閱讀《云茶大典》的所思所想、所帶來的的啟發(fā),專門寫成一個系列的文章。
因為熱愛,所以執(zhí)著。因為執(zhí)著,常做一些奇怪的事。
寫在最后:
茶葉書籍,畢竟小眾。
茶書少,經(jīng)典的茶書更少。陸羽的《茶經(jīng)》、宋徽宗趙佶的《大觀茶論》、宋代蔡襄的《茶錄》,明代田藝蘅的《煮泉小品》等等。相比其他行業(yè)書籍,茶書簡直屈指可數(shù)。
期待《云茶大典》之外,能有更多的經(jīng)典。
茶文化,不能太單一。
多希望,茶行業(yè)能夠出現(xiàn)傳世經(jīng)典的佳作,類似孔德,韋伯,涂爾干等理論大家的經(jīng)典。百看不厭,每讀一遍都有新的啟發(fā)。
或者是,把茶葉理論與江湖結合,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學里占有一隅之地。類似普魯斯特筆下,在時間里欣賞時間、追憶似水年華;或者肖洛霍夫筆下被命運裹挾的頓河悲歌;
亦或是,他一轉身,只留給世界一個背影一封信的基督山。或者茨威格筆下、我愛你,與你無關的陌生女人的來信。
或者《云中漫步》這類,以葡萄酒為題材的經(jīng)典。茶文化發(fā)展的路上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然而,但凡盛世,茶文化必定大復興、大發(fā)展。
正因江湖,更顯精彩。普洱茶文化,絕不止古六山,茶馬古道,貢茶,冰島老班章名山頭,或者一些專業(yè)的知識,更應該經(jīng)典著作的承接、紛繁文化與茶的相融、包容。
茶的文化載體,還需茶文化學者們日夜筆耕。
來源:普洱話江湖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