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說個蘇軾被王安石懟的歷史故事。
當(dāng)年,王安石與蘇軾因分屬不同政治營壘,常遭王安石排擠,最后實(shí)在玩不過王安石,被貶至湖北黃州。
臨走前,王安石對他說,“蘇老兄,到時候回京城,幫帶一桶長江中峽水可好”?
東坡應(yīng)允。
三年后,東坡先生考績回京城,特意到三峽取水,誰知被兩岸景色所迷住,船過了中峽,才想起取水的事,可回頭談何容易?
?
三峽水一流而下,下峽水不是也從中峽來的嗎?于是便耍了個小聰明,只取了下峽水就回了京。
他把水送去給王安石時,王安石很是高興,留下他一起試皇上賜的蒙頂茶。
茶泡好,王安石給自己和蘇東坡各倒了一杯,只有七分。
蘇東坡心中想,此老如此吝惜,一杯茶也不肯倒?jié)M。
王安石端起茶,喝了一口,品評一番,皺起眉頭說道:你這水是三峽水,可不是中峽水吧。
蘇東坡嚇了一跳,趕忙把情況說明。
王安石繼續(xù)說道:三峽水性甘純活潑,泡茶皆佳,唯上峽失之輕浮,下峽失之凝濁,只有中峽水中正輕靈,泡茶最佳。
蘇東坡如醍醐灌頂,幡然醒悟。
你見老夫斟茶只有七分,心中一定在編排老夫的不是。
蘇東坡被說中心事,忙說不敢。
王安石一笑,說:這長江水來之不易,你自己知曉,不消老夫饒舌。這蒙頂茶進(jìn)貢,一年正貢365葉,陪茶20斤,皇上欽賜,也只有論錢而已,斟茶七分,表示茶葉的珍貴,也是表示對送禮人的尊敬;斟滿杯讓你驢飲,你能珍惜嗎?
蘇東坡頓時清醒,一句也不敢回應(yīng),只能默默點(diǎn)頭表示贊同。
茶七飯八酒十分
歷史故事,口口相傳上千年,幾分真假不好判斷,但民間茶只斟七分,避免“茶滿欺人”的講究卻是實(shí)實(shí)在在的。這可不是對古人習(xí)慣的盲目繼承,而是中國人待客禮數(shù)的體現(xiàn)。
?茶七
因?yàn)椴枋且脽岷鹊?,倒得太滿,如燙著客人的手,茶水灑落到衣褲、桌子上,或因手受燙而致使茶杯掉下地打破了,會讓人覺得尷尬而不自在;
若茶杯中只有七分茶水,不但方便拿取,茶水的面距離杯口就還會有一定空間,茶的清沁芳香就不容易失散,在飲茶前,能聞到濃郁的茶香。
此外,“茶七”風(fēng)俗還可以引申為:茶水倒得七分滿,留得三分人情在。就如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只有一杯淺茶,在輕抿慢啜中方能悠悠地品出一番情誼來。
七分,也是對生活的一種分寸上的把握。
行事把握分寸,說話留有余地,待人寬容之心,處世淡泊從容。
茶倒七分滿似乎也在提醒人們,為人做事一定要虛心謹(jǐn)慎,不驕不躁,不可鋒芒畢露,要謙和含蓄,正所謂滿招損,謙受益。
飯八酒十分
與“茶滿欺人”相應(yīng)的是“酒滿敬人”。
中國人請客講究“無酒不成席”,酒,是待客的上乘之物。
在南方地區(qū),酒是冷著喝的,把酒滿杯是表示敬意和誠意的象征,即使灑落一些在地、在身、在桌,席間的酒氣更濃,義氣也更濃,人們是不以為意的。
?
但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(qū),人們也有“酒八分”的講究,因?yàn)樵诙?,北方許多地區(qū)是講究喝溫酒的。
與飲茶一樣,如果主人把客人杯中的酒斟得太滿或溢出,那不只是失禮行為,也易被人認(rèn)為是對客人的一種戲弄,使客人無法端杯或迫使客人俯首而飲。
此外,酒斟八分,對好酒之人還是一種提示(特別是長輩對小輩分):不要貪杯哦~
至于“飯八”,就很好理解了:如果客人沒有特殊要求,主人在給客人添飯時,八分為宜。
少了,“飯都舍不得給人吃飽”,有小氣之嫌;
太滿以至“冒尖”了,吃起來掉了飯粒不雅觀,夾的菜也沒地方放,讓人很不方便。
中國是禮儀之邦,舉手投足、一言一行都有諸多講究。
雖然細(xì)節(jié)繁瑣,但這些老規(guī)矩可不是“陳規(guī)陋習(xí)”,它是我們的民族特色,是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待人接物、為人處世積累下來的經(jīng)驗(yàn),是一種風(fēng)度,一種品味,一種成熟,也是一種文化。